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文物中的档案故事】有文化有内涵!“清零护卫”贴纸的背后......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22-04-17( 浏览 2144 人次)

    145431.jpg

    全国抗疫形势依旧严峻,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西安在最近的全国“核酸贴纸battle”中独占鳌头,大家知道这些贴纸代表着陕西怎样的文化?它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能不能在文物中找到原型呢?

    第一套“核酸贴纸”以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四种秦岭珍贵的野生动物为设计原型,身着周、秦、汉、唐的古典服饰的秦墩墩(清)、猴灵灵(零)、牛呼呼(护)以及鹮薇薇(卫)四款贴纸,被称为“清零护卫”。

    秦墩墩VS“唐代仕女俑”

    薄纱披肩、腮红涂面、黑白皮肤、憨态可掬的“秦墩墩”是个女孩,她一袭唐裙正是仿自“大唐仕女”。

    145759.png

    古代称做官的人为“仕”,“仕女”是指官府人家妇女,亦泛指上层社会的妇女,特别是封建王朝时期的贵族妇女。在文物中,唐朝的仕女俑非常有特色,头部一般是浑厚的椭圆,身体是中间饱满、下方收拢的梭子形,显得圆润厚重,有着精致的五官、小巧的手部,裙摆下露出尖尖小脚,这使得唐代女性的美具有扩张的力量和明亮的气质。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件珍贵的国宝文物,堪称古代唐三彩艺术的精品——唐三彩女立俑,这件文物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的中堡村唐墓,也是其中出土的唐三彩当中最为精致的一件。

    猴灵灵VS“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是古代帝王贵族陪葬时的偶人,多用泥或铜雕成士兵和战马的塑像。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3月11日被发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45807.png

    牛呼呼VS“周朝玉人佩”

    “牛呼呼”的服饰特点来源于商周时期,那时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与常服方便劳作的特点不同的是礼服、官服会做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较宽,并配冠或冕即帽子(看来“牛呼呼”还是个贵族)。

    145812.png

    陕西韩城梁带村M26号墓出土的西周正面站立玉人佩,高5.7、宽2.5厘米,其面部、发束、服饰均用阴线刻出,其中发束最为细密,每毫米有五根发丝,每根不交错,这形象是不是跟“牛呼呼”很像?

    鹮薇薇VS“阳陵俑”

    为什么要让我们的“鹮鹮”穿上汉代的服饰呢?这其中还有一点小心机。汉乐府的郊祀歌《铙歌十八曲》中的第一首就是《朱鹮》:朱鹭,鱼以乌。路訾(zī)邪,鹭何食?食茄(jiā)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郊祀歌是汉武帝为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就是那位写了“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大神)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多以歌之首句为名。郊祀歌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

    145816.png

    此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男俑,代表了当时的服饰文化,与秦始皇兵马俑的雄壮之姿不同,阳陵俑大多显得平凡朴实,人形不大只有兵马俑的一半左右,塑造比较随意。因汉景帝时恰逢“文景之治”,国泰民安、百姓富足,阳陵俑面目平和,神态轻松惬意。

    第二套“核酸贴纸”目前已经发放完毕,包括“唐小妃”“城小将”“李小白”和“波斯客”,造型分别出自于西安城墙文化实景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中的唐朝贵妃、西安城墙景区文化演出《梦长安》的金甲武士、唐朝诗人李白以及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友人,被称为“盛唐守护天团”。

    唐小妃VS唐朝贵妃首饰


    鸳鸯海棠纹玉簪饰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内唐兴庆宫遗址出土

    在历史记载中,唐代初期女子首饰风格简约利落,除发髻多变外,很少见使用首饰,开元之后女子首饰逐渐趋于华丽繁复,《唐语林》中记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俱美,谓之百不知,亦作百不如”。唐代首饰中,以簪、钗、玉梳背、步摇、钏为最常见,还有香囊(上过《国家宝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璎珞(源于佛教的一种项链)。

    城小将VS“明光铠”

    “城小将”饰演的黄金甲武士看起来好霸气啊,那么唐朝武士的铠甲真的会像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一样都是黄金做的吗?

    145826.png

    彩绘描金陶武士俑 ,宁夏固原史道洛夫妇墓出土,身着“明光铠”

    目前是没有记载说明唐朝有满身尽戴黄金甲的,唐朝最高端的护甲,叫“明光铠”,它的特点就是胸前有两个金属圆护,就像一左一右挂了两面镜子一样。在战场上,磨亮的金属圆护会反射太阳光,给敌人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威慑,就像汉代镜铭里说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时人将其命名为“明光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铠甲也比较常见 ——“两当甲”,名字来源为“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胸前覆一大片甲挡护身前,后背覆一大片甲挡护身后,这种甲主要用作于骑兵的护甲,因为穿着灵活方便不妨碍马上动作,在汉朝就有记载,但在南北朝最流行,到隋朝也还是军队的护具主力,到唐朝渐渐让位给更华丽更烧钱的“明光铠”。《唐六典》里面记载的铠甲还有:光要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 、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李小白VS《上阳台帖》

    145629.png

    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仙”李白,有诗文千余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绝句,但有关他的文物却少之又少。《上阳台帖》,相传为李白唯一传世的草书墨迹,是李白自咏、自书的四言绝句名帖。《上阳台帖》分为五行,二十五个字。原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一作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此帖笔势豪放流畅,矫若惊龙,雄浑大气,很符合李白豪迈豁达、不受世俗羁绊的性格特点。据载,《上阳台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波斯客VS“骆驼载乐俑”

    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连接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不仅是唐朝首都,也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的长安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波斯客”原型就是外使的形象。

    145831.png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有一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更是大唐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代表之作。这件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文物,骆驼上坐着的七位乐俑,从面相上看不是汉人却身着大唐服饰,他们手中持有的乐器分别是:笛、箜篌、琵琶、笙、箫、管子,其中琵琶、箜篌、管子,均为西域乐器。

    “去病”VS“马踏匈奴”

    145836.png

    “去病”贴纸已经是西安“核酸贴纸”的第三套了,取“祛病”谐音寓意美好,以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为原型。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16件,包括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跃马、“马踏匈奴”等,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 1.9 米、高 1.68米,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跼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卫小青VS“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145840.png

    昨日,西安由“卫小青”守护,其原型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卫青。卫青墓在茂陵东北1000米处,东侧是霍去病墓。说起卫青,陕西历史博物馆现藏一件国宝级文物,与其婚姻有关。

    “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是汉武帝赐给卫青与其姐姐阳信长公主结婚时的贺礼。这件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茂陵,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鋈银。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配合五段竹节象征着帝王的九五之尊,当香料燃起时,烟雾从缝隙中袅袅散出,弥漫于“山峰”之间,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

    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

    “核酸贴纸”有趣,但希望少用到几套;闭关修炼涨知识不错,但人民安居乐业才是众望所归,企盼疫情不再反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