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档案局馆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宣传内容、优化宣传方式,从2020年的全国七省市接力直播,到2021年陕西十市联动直播,再到今年的跨长江黄河流域17省红色档案联展,从2018年的第一部动画《档案连着你我他》到今年的《未来档案馆是什么样的?》,省馆宣传工作在守正与创新中实现自我超越。
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挖掘线下互动独特优势
“当我真正站在这些档案图片面前,听你讲档案背后的故事时,只有‘感动’‘钦佩’两个词可以形容我的感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在看完展览后对讲解员说。
6月9日,由省委办公厅(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携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追寻信仰力量 续写青春华章——陕西青年红色档案图片展”分别在两所高校同步开展。展览从百余年党史恢弘背景视角下,挖掘陕西青年红色档案,通过觉醒年代、浴血奋战、赤诚奉献和榜样力量四个篇章,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下,陕西青年勇立潮头、争当先锋的青春故事。一时间,“下课了去图书馆看展览”成了诸多大学生的必做之事。
珍品,遍布各级各类档案馆。
今年3月,陕西省档案局馆收到参与主办“江河奔腾 红色追寻”——长江黄河流域红色珍档联展的邀请。这次展览本意是邀请沿长江黄河流域的省级综合档案馆挖掘本馆红色档案元素,形成红色文化合力,发出红色档案强音。在陕西省档案局馆的积极争取之下,全省各市也破例获得参与“门票”,25件珍品红色档案在省局馆和各市馆的精心筛选之下共加入联展,并全部入选,总数几乎占这次展览300件展品的三分之一。展览首次实现了各地解放、三线建设等重要红色档案的联合展出,首次以档案集中呈现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这次展览也是继2022年“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档案图片展在陕西省委机关开展以来,档案展览第二次走进省委大院。6月9日上午9点,联展线上展准时上线省、市档案局馆官网,铜川、宝鸡同步启动线下展。6月16日展览开始了大唐渭河电厂巡展。
面对面的解答,“档案”与百姓生活形影不离。
“我们普通群众怎样查询档案?”“建家庭档案该怎样收集资料?”6月9日上午,陕西省档案局馆、西安市档案局馆、未央区委办、未央区档案局馆及张家堡街道办共同在天朗御湖社区举办“岁月留痕 幸福留存”家庭档案主题展活动。省、市、区三级档案部门现场宣讲档案知识与政策、解答群众疑问、示范整理家庭档案、发放档案宣传资料和文创产品。市民童先生在听完宣讲后高兴地说:“听完宣讲让我受益匪浅,以后针对健康档案、学生档案就知道如何收集整理,也让我对家庭档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一系列互动性强、群众参与度高的宣传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局意识、配合支持、任务牵引,实现了有效推进运行,取得良好联动效果。
打开大门,让公众走进档案馆。
“各位同学,现在我们来到档案修复室。请大家先看演示,再提问题。”6月8日,省档案馆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西藏民族大学40名档案专业学生进馆了解、体验档案查询利用、修裱修复、数字化加工等具体业务工作并安排专人进行讲解说明及实操演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们对档案工作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现场气氛之热烈,令修复室工作人员也没想到。除西藏民族大学外,地震局、中交一局、国家电网、中铁、华润、延长石油、省银保监局、长安银行、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火箭军工程大学等单位、企业、学校,也在今年的国际档案日前后,走进档案馆大门近距离感受档案的魅力。
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让谋划与组织发挥效用
“早安排、勤沟通,明确主题、突出重点,逐项专人负责、逐项有效落实。这是一件大事。”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馆长高新民叮嘱相关处室结合实际突出档案特色,讲好档案故事、讲好陕西红色故事,打造陕西档案宣传特色品牌。
怎么能让宣传更有声势?
6月7日,省档案局馆推出包括宣传语、特色海报和三部新的档案知识动画在内的“6·9国际档案日”宣传材料包并开放下载,闻讯而来的众多单位将素材用于显示屏、电梯、网站 、公众号,公交浐灞二号线自6月9日起至今,每天1500次滚动播放档案知识动画。之所以开放下载,是省档案局馆在复盘去年六九国际档案日工作时,发现基层档案馆(室)和档案员非常想宣传《档案法》、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但因为人员、经费等各种原因,只能在单位门口或者广场上拉个横幅、摆张桌子进行宣传。今年省档案局馆提早准备,制作了《未来档案馆什么样?》《榜样的力量—赵梦桃》《档案让抗美援朝英烈“回家”了》三部动画和宣传海报,精心拟制了宣传标语。这样既解决了基层档案部门缺少宣传素材的困难,又有效解决了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来源不明等问题,还增加了许多宣传点位,有效实现了素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转化。
“这一举措颇受好评。”省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说。
6月8日,《陕西省档案馆开放档案公告(2023年第1号)》发布,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建国后陕西省交通厅、建设厅等10个全宗110312件建国后档案数字化成果,公众可持合法证明到馆查档。这是陕西省档案局馆每年不定期向社会开放档案的常态。
“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档案工作一点一滴,服务人民一心一意。”6月9日,全省的移动、电信、联通用户都收到了这条短信。当天,西安地铁开始滚动播放档案宣传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生动力。
“这是什么?”省档案馆里,一名前来采访的陕西电视台记者问道。
“这是我们根据我们的馆藏——‘西安府疆域图’制作的万年历小夜灯。”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幅图收录在西安自明代建府之后仅有的一部府志《西安府志》当中,我们将其中这幅介绍西安地区自然地理、建制沿革和名山大川的地图建模制成了小夜灯。今后,我们还会陆续将《西安府志》中的其他地图制作成不同文创,用触手可及的物质载体和趣味十足、易于接受、具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外形,将档案文化带到人们身边。”
6月9日当天,《陕西日报》推出专版,通过《让尘封档案“活”起来》《担当“三为”职责 擦亮档案标识——访省档案馆二级巡视员孙秀梅》《穿透历史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三篇稿件聚焦档案工作,为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造势。
国际档案日适逢高考,省档案馆联合陕视新闻微博发布视频《刷到这份清代优等生毕业证祝你好运》,馆藏珍品档案“清末文凭”与高考热点实现联动,引起网友的关注,12小时播放量超1400万。陕西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黄金时段《午间播报》栏目第一时间播出相关新闻,《晚间新闻站》头条以省局馆、汉中等为例介绍全省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总时长超过6分钟。
电视新闻报道、报刊刊发专版、网站同步展览、微博引发关注、视频直播解密等,多样的宣传形式,丰富的宣传内容,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多种平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效果。
做好“育种育苗”的文章,及早筹备来年工作
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活动,使档案馆干部职工和公众都能参与其中,宣传活动从过去形式单一、种类较少的原点进入多品种、多形态、多形式的轨道。干部职工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执行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活动取得了较好宣传效果,这也是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走深走实的一项具体体现。但在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站位不高、底气不足、资源统筹不到位,各方力量未能有效发挥,不完全清楚馆藏档案情况,这就导致宣传时手忙脚乱、留有遗憾。
发展,得先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毋庸讳言,我们的工作中也或多或少出现了“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懂”“大道理说不好,小道理讲不清”等情况,其实这就是自身思想僵化、能力缺失。
得益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陕西省档案局馆在今年国际档案日活动中亮点频出。今后宣传工作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更迫切需要大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如策划全年方案,应覆盖全年、抓住节点、突出特色;牵头举办活动,应换位思考、充分沟通、重视细节和衔接;开放下载宣传素材,应提早做策划、丰富内容;提高干部动手能力,应汲取经验、谦虚学习、加强交流等等。
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宣传水平。用有高度的选题策划、有深度的阐释解读、有温度的采访报道,把档案工作生动鲜活宣传好。要树立争先意识,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敢想敢谋、勇于担当,不断把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做出成效,力争在档案行业领先、在全省工作领先。要着力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引导力。要强化落实意识,在工作方法、工作标准上紧跟要求,加大策划力度,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切实把要求落到实处。要增强品牌意识,下大力打造叫得响的栏目,培育高素质宣传干部,讲好档案故事,展示档案形象,为档案事业现代化贡献宣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