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浓浓的年味儿在这里

    作者:刘茜 发布:2024-02-02( 浏览 3765 人次)

    今天是农历小年,再过不久农历甲辰春节将至,西安的大街小巷已经开始有过年的氛围了。相较于城里,农村地区的年味儿也许更浓些,省档案馆的民俗照片档案就真实地记录了陕西地区淳厚质朴的民风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

    从宝鸡摄影师邵勇(已故)捐赠给省档案馆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过去春节时期陕西农村地区热闹红火的生活场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社火、过年期间的民居装饰——门旗和窗花、祭祖、祭灶做灶馍、摇核桃、杀年猪等场景。

    社火这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初始形态的社火主要有祭祀与巫术的含义,是封建社会人们对于自身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的崇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活动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去,演变成为一种内容健康、生动有趣而又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巡演活动。它主要因人工造景不同而分为: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芯子社火、高跷社火等,其中融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因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而宝鸡因其社火表演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1.jpeg


    3.jpeg

    4.jpeg

    5.jpeg

     上图为王家堡、陇县、紫荆等地社火照片

    祭灶的习俗非常古老,在陕西地区民间传说中,主要是为了腊月里不让灶王爷上天述职时告状,人们就用好吃的把他的嘴堵上,于是演变出烙灶馍这一习俗。

    6.jpeg

    纸坊乡火星村六村制灶干粮

    7.jpeg

    花馍

    祭祖,有的地区是人们表达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们的怀念之情,有的地方则是人们在过年前邀请祖先的亡灵回家过年的一种行为。在“事死如事生”的中国人看来,过年就是要一家人团圆,包括去世的祖先们也要和后辈们团聚在一起。

    8.jpeg

    1997年杜家凹祭祖

    门旗与窗花的习俗,在《陕西通志》中有记载:“比鸡鸣,各悬黄纸于长竿以祀天,曰接天神”,《石泉县志》中也有记载:“以黄纸作钱,结彩悬门,名曰宝盖钱。”可见将彩纸剪成小旗的形状悬挂于门上,同时给窗户上贴上五颜六色的窗花,一方面有去除邪祟的期盼,一方面也有讨个好彩头的寓意。

    9.jpeg

    10.jpeg

    11.jpeg


    12.jpeg

    13.jpeg

    门旗、窗花、对联

    老鼠嫁女日,北方一般是正月十二,临潼等地有“夜不张灯、厨不动刀”的“鼠忌”一说,意思是担心打扰到老鼠娶亲,所以不敢发出声音。而关中有些地区则在这天有“摇核桃”的习俗,在一个木头盒子中放入核桃和大枣,不断摇动发出声音,用以驱赶和诅咒老鼠不要在家中出现。

    14.jpeg

    正月十二老鼠娶亲日摇核桃

    与城市里的孩子们基本没见过猪跑不同的是,农村的孩子们不仅见过猪到处跑,甚至还亲眼目睹过杀年猪这一略显血腥的画面:一条板凳、一个大木盆、一个除毛的刨子、一个挂钩,一块用来分肉的大木板、一位老师傅手起刀落,一头年猪就此准备进入人们的五脏庙。

    15.jpeg

    杀年猪

    一张张充满回忆的民俗照片,仿佛把人们拉回了童年、带回了故乡,它们有过年的味道、有家乡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它们被有心人仔细拍摄下来,既成为了档案馆里充满年味儿的馆藏,又抚慰了无数颗远离故乡的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