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全国治沙,从这里开始

    作者:贺瑾 发布:2024-03-13( 浏览 2605 人次)

    陕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陕西省1955年农、林、水利、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文件——榆林专署杨左清专员的发言》,总结了当时陕西榆林地区关于农垦、造林、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带我们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陕西响应国家号召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年代......

    1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毛乌素沙漠正是旧中国的大沙区之一。陕西著名作家路遥曾这样形容毛乌素沙漠:“塞外毛乌素,走石又飞沙。草籽下地不扎根,大雁飞来不安家;一堆黄沙一堆坟,劝君莫过红石峡……”

    1.png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陕西的毛乌素沙漠指的是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这一区域,主要分布在榆林市、靖边、定边、横山、神木、府谷、佳县7个市县北部的96个乡镇,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榆林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沙进人退,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榆林市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使陕北地区实现了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创造了毛乌素的生态奇迹。

    2.jpeg

    2

    翻阅馆藏档案和相关历史资料,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治沙史上,陕西的防沙治沙工作不仅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同时从历史溯源上来看陕西更是中国治沙工作的起步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治沙工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防沙治沙。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1951年改为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提出“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规划,提出“沿古长城线、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任务。5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榆林成立了陕北防沙林场。6月,陕北防沙林业委员会成立,并在靖边、神木、镇川等地设立分会场,派出工作人员用3个月进行实地勘察,设立了6个分站3个苗圃,形成了总场——分场——分站——苗圃构成的国家造林网络基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曾评价: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从1950年开始,榆林县就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造林工作,在城郊榆溪河两岸的七里沙、西门外开展“合作造林”“兵工造林”及机关义务植树活动。1951年,各县开始在零星地块上植树。

    1952年,在“植树造林工作在西北特别重要”的政策指引下,西北农林部组织专家、教授、林业工作者进行实地勘察,并形成《陕北防护林带造林计划(草案)》。

    3.png

    4.png

    3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部长梁希陪同苏联专家聂纳洛阔莫夫到榆林考察调研,提出先搞试验,再寻找治理沙漠的办法。到年底完成了榆林2862万亩风沙区综合考察,设计了“北绿林带”“长城林带”“环山林带”3条大型基干林带。

    5.png

    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形成了详细的防沙林带建设规划后,榆林专区和各县党政部门组织动员群众开展了有计划的防沙治沙工作,数十万群众扛起镐头、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种草技术,600多亩沙地通过飞播种草得到治理。

    6.jpeg

    开展调研、不断摸索、动员群众、科技引领,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经过十几年前期部署终于走上了“奇迹”之路。同时,除榆林之外,陕西还在商洛、大荔等地采取多种方式防沙治沙,这也为1978年中国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打下了较为稳定的前期基础。

    7.png

    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