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毛泽东诞辰纪念】“新华社最好的记者”——毛泽东

    作者:李佳祎 发布:2023-12-27( 浏览 9469 人次)

    毛泽东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曾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了多篇新闻稿件,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经他撰写和修改的社论最为丰富,是当之无愧的“首席记者”。他曾谈道:“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他所撰写的新闻评论气势磅礴、通俗易懂、文辞锋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鼓舞解放区军民奋力前行的号角。本文将对其中一篇新闻评论的手稿进行解读,以期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及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1.jpeg

    2.jpeg

    这一形势,配合着全国各战场的反攻,是于蒋介石极端不利,而于中国人民极端有利的。

                                                                                                                                                                                        ——毛泽东1947年8月

    这是1947年8月由陕北新华社起草、毛主席修改的社论《评西北人民解放军歼灭胡宗南军整编第三十六师之胜利》的手稿。全篇共计530字,总结阐述了沙家店战役取得胜利的意义,是共产党方面最早对这场战役发表评论的文献。从底稿上可以看出毛主席的修改多达十余处,无疑这篇新闻评论的主要观点还是毛主席的,曾被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一书。

    ·转战陕北  内线防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顽固坚持内战的方针,集结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

    从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到同年8月,由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兵团(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英勇作战、不怕艰苦,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制定的“蘑菇战术”作战方针,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击胡宗南部。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歼灭敌人1.4万余人,初步扭转了不利局面,出色完成了内线防御的作战任务。

    1947年7月28日,为吸引胡宗南部北上,根据中央指示,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围攻榆林,蒋介石急令胡宗南部的王牌部队整编第三十六师驰援榆林。1947年8月16日,西北野战军撤围榆林,以一部兵力掩护后方机关伪装主力于葭县(今佳县)附近东渡黄河,主力集结于榆林东南、沙家店地区隐蔽待机。18日,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十六师寻歼西北野战军至沙家店地区,西北野战军即对其展开围歼。至20日,全歼第三十六师6000余人,至此西北野战军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亲写捷报  鼓舞士气

    沙家店战役进行之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在仅10公里外的梁家岔指挥战役。战役捷报传来,随军的新华社记者草拟了《评西北人民解放军歼灭胡宗南军整编第三十六师之胜利》,毛泽东亲笔修改,1947年8月24日《东北日报》,1947年8月2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分别刊登了这篇评论。

    毛主席对于此篇文稿的修改主要有三个部分,集中在此篇评论的中间和结尾。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敌人针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清剿”政策是失败的。

    毛泽东将起草稿中“西北人民解放军已经没有力量了,殊不知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修改为“陕甘宁边区人民就可向他屈服,而人民解放军就可容易对付了。殊不知边区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修改后的文字上对于“人民”的表述是先于军队的。这几处改动都突出了人民的力量,也与毛泽东的军民鱼水理念是一致的。在第十一列中毛主席特意增加了:“他的‘清剿’毫无结果”这一总结,观点鲜明、铿锵有力。

    第二部分的修改集中在起草稿的十二列至十九列,主要是对沙家店战役的总结。首先在十二列,修改、增加了对这场战役的背景、时间、地点、作战细节及战果等80余字的简述:“及至我军攻榆林,胡宗南被迫派兵远道驰援,又令其主力急速北进,企图驱我入晋,竟敢于本月二十日深入到镇川堡(米脂北三十里)葭县一线。不料我军从镇川堡附近打起,于几个钟头内即将三十六师歼灭”,这是对我军军事智慧的高度肯定。在第十七至十八列,“即是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业已开始反攻”突出强调歼灭敌三十六师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结尾,毛泽东亲笔加上“这一形势,配合着全国各战场的反攻,是于蒋介石极端不利,而于中国人民极端有利的。”将“蒋介石”放在“全国人民”的对立面,宣传强调“我军必胜蒋军必败”这一论点,争取宝贵的人民力量,鼓舞全国各战场反攻的士气。这与1946年9月27日毛泽东写给陆定一(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信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舆论宣传效果,特别强调宣传评论的撰写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目前解放区军民心目中的中心问题是能否胜利与如何取得胜利”“每遇一次胜利,即写一篇社论鼓励之,证明之”“但归结仍应强调我军必胜,方不泄气。”

    这篇社论展现了毛主席高超的语言艺术、精炼准确的措辞,通俗易懂的文风,一经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在历史变革的关键点,毛泽东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主动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加强舆论的引导力,增强舆论的感染力,激发民众争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足以窥见毛泽东独特的新闻思想在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本篇社论十处出现“人民”字眼,充分体现其“新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重要原则和方针仍然有着时代价值和重要指导。

    · 档案原文

    【新华社陕北二十三日电】新华社记者评西北人民解放军歼灭胡宗南军整编第三十六师之胜利称,此次胜利的规模,在西北战场上是空前的。三十六师是胡宗南三个主力师之一,胡宗南的另一个主力师整编第一师被歼过两个旅,现在胡宗南只剩下一个主力师即整编第九十师了。自从五月以来,我西北人民解放军于蟠龙战斗胜利后,扫荡陇东、三边与榆林外围之敌,胡宗南乃令其军队分兵“清剿”,到处蹂躏解放区人民,他似乎以为经过了这“清剿”,陕甘宁边区人民就可向他屈服,而人民解放军就可容易对付了。殊不知边区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他的“清剿”毫无结果。胡宗南军对人民的蹂躏愈凶,人民复仇的决心愈坚。及至我军攻榆林,胡宗南被迫派兵远道驰援,又令其主力急速北进,企图驱我入晋,竟敢于本月二十日深入到镇川堡(米脂北三十里)葭县一线。不料我军从镇川堡附近打起,于几个钟头内即将三十六师歼灭。在三十六师被歼之后,胡宗南嫡系的兵力只余十四个旅,其机动兵力已不会超过七个旅,而且因为他的后方空虚,更给人民游击战争以广大发展的机会。三十六师的歼灭,标志着这样一件事:即是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上业已开始反攻。蒋介石因进占延安而在战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现在已到自食其果的时候。西北战局因为三十六师的被歼,已经根本改变。西北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也就是大西北解放之新阶段的开始。这一形势,配合着全国各战场的反攻,是于蒋介石极端不利,而于中国人民极端有利的。